文章详情

台創業者陳雙卯:我將在大陸繼續走下去

賦啟青年發展中心(NGO)創始人陳雙卯(左)與上海複啟教育的周穎(右)(中評社 臧涵攝)



基地內的創業苗圃(中評社 臧涵攝)



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(中評社 臧涵攝)



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(中評社 臧涵攝)

   中評社上海12月9日電(記者 臧涵)中評社上海走親團昨日走訪了中國(上海)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,在那裡記者採訪了從台灣新北市來大陸創業的陳雙卯。 

  陳雙卯1976年1月20日出生,是台灣新北市人,現任上海複啟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執行副總(與其妻周穎共同創業)。 

  陳雙卯說,自己原本是台灣第一銀行的職員,擁有“金飯碗”。然而由於不甘於乏味反覆的工作,他選擇放棄台灣基業,2008年前往上海發展。 

  陳雙卯告訴記者,自己從小就是一名學霸,功課很不錯。但由於中高考的失利,他沒有去到很好的學校。不過台灣校園倡導的學生多元化發展以及“不同的學校、不同的文化和好玩的人”卻造就了自己“折騰”的人生。  

  陳雙卯說,在復旦MBA讀書的時候,他經常參與復旦MBA愛心委員會的活動,在一次寧夏西吉“我很棒”夏令營中,他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,想要開創與眾不同的支教方式。 

  於是,他就創立了上海楊浦區賦啟青年發展中心。該中心是正式註冊的非營利社會組織。“賦”及“賦能”,“啟”即“啟迪”,專注於為青年提供一系列“賦能和啟迪”的培訓和實踐。 

  “我們致力於青年自我發展和生涯規劃,我們與教育界、企業界、公益界緊密合作,研發並開展從中學到大學的一系列教育項目,用多元的體驗和實踐,幫助青年發展自我獨特的核心優勢,並進而運用其核心競爭力去改變世界。”陳雙卯說。 

  他說,自己每年都會帶大陸的學生到台灣去做交流,大陸學生和台灣學生還是不一樣。 

  “我覺得大陸的學生是很好,做垂直性的發展,可能從大一就開始實習,競爭力相對比較強,但是水平性的想法可能沒有那麼多,比如就是才藝的東西學一點,社團社會實踐的東西參與玩一玩。”陳雙卯說。 

  相比於大陸的學生,陳雙卯提到,台灣學生很多的時間有可能去服務業打工,他們喜歡認識到更多的朋友,所以可能性格會不一樣。 

  他說,大陸學生的話會很焦慮說“哎呀怎麼辦別人都已經有八個offer了,我只有五個offer,別人可能進麥肯錫了但我可能只進了埃森哲”,就是諸如此類的焦慮。 

  台灣學生也有他的焦慮,陳雙卯舉例說,比如他們會想“我好像什麼都會一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,我真的能賺錢嗎,大家說台灣不行了大陸又發展的這麼快,怎麼辦怎麼辦”,所以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焦慮。 

  因此,陳雙卯建議,大陸的學生需要加強的方面包括需要變得更靠譜、更有責任感,“比如說,職場面試時,會不會準時來。這些小細節做到了,他的整個人生都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改變。大陸學生不要太浮躁。這就是很多人為什麼在一個地方很難待了到兩三年,會想做很多事,這本來沒有什麼不好,但是你要想清楚,本來就是折騰的年紀。” 

  其實在台灣的時候,陳雙卯告訴記者,作為一位銀行交易市場做產品經理與資本市場交易員,擁有較大的管理權,職業生涯十分順利。自從開展公益事業後,與金融業年薪幾百萬的人相比,他的年薪只是他們的十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幾。但是他卻不後悔,依然在這個躁動的商業世界里依舊靜心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。 

做教育和公益都是很苦的創業路,對陳雙卯而言,現在就是要接受道路上的不確定性以及自己的困惑,然後依次去挑戰和克服。不管未來如何,道路會有多艱難,陳雙卯始終認為,應該是找到自己喜歡的,並且接受和努力做好它。 

  “來到上海,我不僅收獲了事業,還收獲了愛情,我將在大陸繼續走下去。將我們的公益理念分裂、複制、並感染給身邊每一個人。”陳雙卯最後說。 

  上海複啟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及NGO組織賦啟青年發展中心先後榮獲上海青年五四獎章集體、2013年上海市創業十佳新秀、2013上海市十大青年公益項目、2014年優秀天使基金項目獎、2014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等榮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