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llo,我是Keira,一个靠浪子心游走过世界五大洲,靠求胜心暴走过五十余公里路,靠好奇心结缘Diggers的“花心”女孩。
最早注意到Diggers是2014年,它的名字竟然同时出现在了我JA小伙伴、大学同学和高中同班的朋友圈里?!——要知道,这三个人在我看来可是八竿子都打不着一起的,怎么就突然在一个叫“D11”的地方有了交集,同了框,还分别五花八门地刷着“Diggers”的屏,让我这位局外共友颇感好奇。
两年后,Diggers开始出现在我另一个大学学妹魏牧凡的朋友圈里。巧合的是那年“一个鸡蛋的暴走”公益活动,我没有抽中名额,牧凡说diggers还有暴走队员&志愿者的名额,你要不要来玩?我想了想,50公里已经走过了,募款也是always on在做了的,活动当天志愿者的角色,倒还没体验过呢。于是,我就加进了Diggers x一个鸡蛋的暴走志愿者队伍,学了段D家快闪舞,结识了丹叔,有了和Diggers的第一次“擦边球式”打交道。

当时我还是名翘首盼毕业的大四学生呢,也不曾想时隔两年后,丹叔又突然在微信上找到了我——原来是即将开营的D31还缺一名企业教练没到位,作为(或许是)最后的备胎(之一),我决定跟上D31这班车。就这样,从2014年的 “局外人”,到2016年的“边缘人”,再到2018年,我突然就成为了D家的企业教练“黑衣人”。
开营前,Maggie抛给教练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准备3分钟的“自我介绍”,但“我是谁”这个话题又岂是短短几分钟所能归总的了的呢~
”我”的概念,首先当然对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,譬如在工作上我是PRer,在生活上,我是玩心大的explorer和爱公益的giver,我还是妈妈的女儿、是闺蜜的朋友、是各种社会情境下的不同身份角色。但是当“我”跳脱出社会角色独处时, “我”是谁,“我”具有怎样的人格、怎样的能量?
山本耀司对“我”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,他说“自己”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,必须碰上一些别的什么,反弹回来,才会了解“自己”的模样。 这话说的可真好,在正式present的最后,我也皮了一下,把“我是谁”的问题,继续抛向在座的所有人。
在三天的营队里,通过高密度的各类课程和关卡考验,我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真实碰撞——有些碰撞很热烈,热烈到融化了陌生人尤其是内向者之间的人际坚冰;有些碰撞出了化学反应,不少灵感火花都得意点燃与绽放;当然也免不了一些碰撞令人产生疼痛,在摩擦的产生、爆发与化解中,大家对“自己”的模样却看得更清更甚。
其实,参加Diggers活动的本身,正是对“我是谁”这一命题的沉浸式体验,在营队式的环境里大家互相陪伴,以课程任务作为外力,推动每个人磁场与磁场的碰撞,激发出许多未曾想象的潜在能量,认识自己、点燃自己,然后彼此影响,彼此感“燃”。深挖自我,赋能、启迪,Diggers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,或许正在于此。
每一个“我”的人生,都具有无限可能,那你会否和我一样,也选择来进场体验?
Experience Matters. Let’s be Diggers!